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变迁,在核心驱动力、驱动方式、贸易形态和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呈现演变态势。与此同时,全球关税体系也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以WTO规则为主导的多边框架受到冲击。在复杂多变的经贸形势下,企业尤需把握全球贸易结构性变革的动力与方向,以指导市场策略的制定。
先看贸易数据。据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庄天宇介绍,前5个月,全球货物贸易估值为10.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在全面加征关税前大规模囤货,进口同比激增15.1%,但增幅持续收窄,未来需求或进一步减弱;欧盟进口增长5.5%;日本进口增长2.9%;新兴市场中的马来西亚(13.8%)、越南(11.9%)和泰国(11.7%)的进口增势强劲。同期,非美国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欧盟、日本、巴西、东盟等多数经济体自中国进口规模和占比均有上升,中国产品在非美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
“全球贸易正加速进入新的调整周期。”瀚闻资讯董事长童友俊表示。在日前举办的国际贸易形势论坛暨全球贸易监测与贸易形势月度分析会(2025年7月)上,童友俊分析道,全球贸易的驱动力量正从欧美主导的单一格局,向以中国为核心、亚洲多经济体协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演进。中国从“世界工厂”进阶为“供给+消费双中心”,已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连续16年稳居全球进口第二大国地位,与日韩、东盟等构建亚洲贸易网络,重塑全球贸易格局。贸易驱动方式从“简单贸易”向“产业连接”迭代,影响因素由传统资源、经济实力、供给需求让位于技术、人工智能、政策与地缘政治。贸易形态呈现碎片化、集团化与区域化,WTO架构边缘化,各国更加依赖关税壁垒、技术管制等单边措施,供应链“近岸化”“友岸化”趋势显著,区域贸易协定激增,利益导向的“小圈子”正重塑全球贸易逻辑。全球贸易区域分化加剧,海湾国家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转型突破,有望成长为新的经济中心;非洲因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贸易总量较小、产业基础薄弱、政治局势动荡,发展陷入困境。
今年以来,特朗普2.0关税政策对全球经贸格局的影响日益显现。面对美国对等关税等附加关税的冲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张晓涛建议,中国出口企业在市场多元化拓展中,应重视东盟、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以及不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与深耕,同时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出口转内销要突破运营模式调整、渠道与团队重建及知识产权风险规避等多重障碍;实施海外投资,实现产能本地化,企业则要在运营交付能力、组织架构与团队管理、成本管控等方面达到更高要求,以规避运营成本攀升、本地化合规不足、产业集群依赖等风险。
张晓涛认为,当前全球经贸规则格局正从二战后的“秩序法则”转向单边主义的“实力法则”。中国企业需理性评估自身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结合形势审慎决策,在市场布局、运营模式与国际化战略上进行系统性、整体考量调整,以应对这场历史性、趋势性的经贸规则与经贸格局变革。
瀚闻资讯分析师杨凤杰指出,在全球经贸规则重塑背景下,地缘政治驱动、规则碎片化加速、安全韧性优先等非理性特征主导全球贸易格局,成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的最大来源,也倒逼中国企业重塑全球化竞争逻辑。从化解路径上看,企业转内销需应对产品标准不适配、品牌认知度不足、内卷式竞争加剧等挑战;开展海外投资则需制定中长期规划,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转型。从长远来看,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自主创新才是企业破解困局的核心抓手,唯有在提高产品品质、提升科技含量、做优做强品牌、契合绿色环保要求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获得定价自主权,进而在技术、品牌渠道、金融资源等领域形成掌控力,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推动企业价值持续提升。